“即使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至少還有堂吉訶德”,這是當時17世紀西班牙最流行的說法。由此可見,理想主義戰士堂吉訶德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和靈魂上的震撼。堂吉訶德是一位偉大的理想主義悲劇者。他向往黃金時代,即一切都是人們共同擁有的。他痛恨專制殘暴,憎恨奴役與壓迫,雖身穿中世紀的騎士鎧甲,但滿腦子裝的卻是自由、平等的人文主義思想。他騎著瘦馬,闖蕩世界,要用一把長矛掃盡天下所有的不平事,向世人宣告著他偉大的理想和抱負。
堂吉訶德生活在一個世風日下的社會,他對受壓迫的人和弱者有著無限的同情。小說中出現這么一個場景,在堂吉訶德的游俠過程中,他隱隱約約聽見有人在密林深處啼哭,他自言道:“感謝上蒼的恩澤,如此迅速的提供機會,讓我能盡到自己應盡的義務,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毫無疑問,一定是有男人或者女人遭了難,在呼叫,需要我去救助。”于是循聲而去,看到一個男孩被農夫掛在樹上吊打。堂吉訶德便向鞭撻羊倌的農夫示威,讓農夫起誓,把工錢一個也不少的還給羊倌。但實際卻恰恰相反,農夫不但不履行他的誓言,反而對羊倌更加變本加厲,用皮鞭抽得羊倌死去活來。這是英勇的堂吉訶德的第一次打抱不平,他認為他的事業有了一個非常良好、值得稱頌的開頭。他說道, “絕代佳人杜爾西內婭,你是世界上最有福氣的人,你很幸運讓勇冠全球英明蓋世的堂吉訶德拜到在你的腳下,在你面前服從你的命令。”我們不難看出,堂吉訶德把世界當成了他的理想世界,一個大家都遵守規則的世界,卻看不到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他想鏟除不公,但對要改革的對象沒有具體了解,還不知道如何真正解決問題。他沖上前去,要求農夫放羊倌走。但他走了之后,羊倌被打的次數更多了,一切都皆與理想化的假設背道而馳。
堂吉訶德非常向往平等和諧的理想社會。理想社會是一個美好的黃金時代,是一個安寧、和諧、友好的社會時代,人人平等,一切都是公共財產,表達愛意的方式亦非常淳樸。這樣的社會沒有欺詐、欺騙。然而這只能是一個原始社會,亦或是堂吉訶德心中的理想社會。而堂吉訶德也在為他的理想社會孜孜不倦地努力著,如他要求他的仆人桑丘同他一起吃飯。他對封建社會中深受迫害的女性尤為關切,對女性超出常人的關愛和尊重;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有自由,并享受平等的權利。上帝要求人們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天地間,而不應該受到王權富貴和清規戒律的各種束縛。他反對等級特權、同情底層人民等等,都表現他先進的人文主義思想。
然而,這些都只是他的理想社會,一個夢幻般的社會。現實總是能將夢幻給打碎,夢想終究會破滅。堂吉訶德的理想主義,跟他所生活的環境有莫大關系。堂吉訶德一心想改變社會,但不知道社會問題的根源在哪里,不知道怎樣去切實的解決。他終究是一個可笑的理想主義者。他效仿小說里的騎士,用騎士道精神,游行天下,鏟除不平,以此來實現自己的愿望,從而造成了他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行為。
堂吉訶德的游俠歷險皆以失敗而告終,在整個國家機器都已腐朽的現實面前被撞的頭破血流。他所繪制的烏托邦理想藍圖,也終將是一場夢。如果世界本身已經足夠荒唐,那到底什么才是最瘋狂的?也許太過實際是瘋狂的;放棄夢想是瘋狂的;尋找著珍寶,周圍卻只有垃圾,太過清醒是瘋狂的;但是最瘋狂的,莫過于接受現實,而不去想世界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在生命的最后,堂吉訶德才清楚地意識到騎士小說的荒唐,騎士夢也因病逝前的悔悟而破滅。
作者塞萬提斯用喜劇性的手法寫悲劇性的人物,把深刻的主題思想融入人物荒唐的行為、令人捧腹的喜劇中,創造了悲、喜雙重因素構成的人物形象。這部經典作品具有跨越時空的思想穿透力、審美洞察力及形式創造力,讓一代又一代人品讀,領悟其精神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今天,我們重讀《堂吉訶德》,心中油然而生敬意,由衷贊嘆經典的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