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是每個中國人一年當中最重要的傳統佳節。為了這個節日,人們從臘月就開始準備。正像《春節童謠》唱的:“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九,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背f布新、備年貨、吃年夜飯、除夕守歲等等,這些過年習俗,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記憶和感受。對于我而言,最有年味記憶的是家鄉的年夜飯。
年夜飯在我們家鄉又稱團圓飯或“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年、舊歲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年、舊歲由此分開。家人們無論相隔多遠、工作多忙,都會想辦法回到家中。一家人整整齊齊圍桌而坐,一起品嘗美食,辭舊迎新,共慶新年。
家鄉的年夜飯為何讓我格外回味?在于家鄉味,家鄉味是每位游子的記憶!蔼氃诋愢l為異客,每逢佳節陪思親。”每到新春佳節,我都會思念我的家鄉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城,回憶小時候在家鄉過年的往事。在老家,大家都非常重視年夜飯。無論貧富,這餐飯都辦得很豐盛。家家戶戶從臘月就開始準備年貨,特別是立冬后到冬至前,每家每戶用醬油和其他調味料腌制醬油豬肉和醬油雞,用繩子串起來晾曬。陽臺上、屋檐下,一排排隨風擺動,景象很是壯觀。醬油豬肉和醬油雞曬干后變成醬紅色,寓意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腌制曬干的肉味道特別鮮美,烹煮時香氣彌漫,真的是“一家煮肉百家香”!
還有讓人記憶深刻的就是搗年糕。以前一到年底,家家戶戶就會帶著米去年糕作坊搗年糕。別看那簡簡單單的一塊塊年糕,工序卻十分繁瑣:先將米倒入籮中,淋上幾次水,讓米濕透后再瀝干水;挑到作坊碾成米漿后裝入布袋,在大石頭下壓上一天一夜,壓干水份,變成潔白的大粉團;再將粉團上鍋蒸熟,倒入搗臼內搗制成年糕。去作坊搗年糕的人很多,往往要排長隊等很久。小孩是最喜歡等在那里的,為了可以最先吃上一團剛出爐的年糕。那冒著熱氣的甜香味,我至今都記得。
除了準備這些需要時間制作的美食外,人們還會提前采購年夜飯所需的食材。家家戶戶都會用高腳紅碗準備十樣冷盤菜和十樣熱菜,每一道都經過精心的挑選和烹飪,寓意“十全十美”。冷盤一般由醬油肉、黃魚鲞、血蛤、鴨舌、醬油雞、魚餅、蝦干、魷魚和兩種水果組成十個冷盤,而且每盤菜上都會放一片胡蘿卜片,以示討彩。每盤冷菜有各自的寓意,比如魚餅,是由魚糜制成的,外表色澤金黃而內里白嫩,寓意“黃金白玉”。熱菜一般有炒年糕(用自己家搗的年糕切成小片加入青菜肉類一起炒)、清蒸黃魚、紅燒螃蟹、三鮮湯、筍干扣肉等,每盤熱菜也有各自的寓意,其中炒年糕寓意大人步步高升,小孩一年比一年高;黃魚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我們老家有一句話叫“無黃魚不成宴,無好黃魚壓不住好年”,寓意年年有余。
到了大年三十那天,一大早父母就開始張貼對聯和窗花,拿出喜慶的盤子,紅色的桌布,把家里布置得滿眼紅紅火火的喜慶,這一切都是為過年的重頭戲年夜飯作鋪墊。到了下午,大人們就開始動手烹飪各種美食,香味從廚房里飄出來。不一會兒,十個冷盤先上桌了,色香味俱全。還沒等到熱菜上桌,我們已經忍不住了,偷偷爬上餐桌去嘗個鮮。等菜全部上齊了,全家老少圍桌而坐。小輩要先向長輩敬酒,敬完酒后才能動筷子享用父母花了心思烹制的佳肴。一家人一邊吃喝一邊敘著家長里短,說著祝福的話語。人人臉上洋溢著喜悅,聞到的都是家的味道。
家鄉的年,是每一家的大團圓。家鄉的除夕夜,是萬家燈火不眠之夜。吃完年夜飯,父母就給我們分發壓歲錢。大家在一起看春晚,守歲到天亮。如今在異鄉生活的我,不管過去多少年都不會忘記家鄉味,都不會忘記家鄉留給我的最溫暖的記憶。
現如今物質生活已經非常豐富,年夜飯與平時飯菜也沒什么不同了,但年夜飯的意義卻大不同。他鄉的年夜飯,縱使玉盤珍饈也抵不過家鄉的一桌家常菜,因為那闔家團圓的溫馨里是無可替代的家的味道。